第一次“靠岸”2015年,我在某211新传专硕毕业了。
当时,距离全国推广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还不久,大多省份的公考和事业单位考试的招考名录中,还没收录我们的专业名称,以至于有些同学只能用本科的学历和专业报考。
但是,我身边一心想着考公的人也不多。
大部分同学都去了一线城市、家乡省会的传统媒体工作,也有些进入了高校系统当行政或者专任老师,这些单位在招聘时自主权比较大,会比较灵活,对专硕也没什么偏见。
在那个年代,传统媒体虽然有所没落,但骨架子犹在,新媒体大厂也很吸引人,我也奔向了大城市想找个机会,但兜兜转转没有个好结果。
临近毕业,刚好老家市里有个正科级事业单位放出实名编制招硕士,只需要面试,我便去试了,没想到从来没准备过考公的我居然面上了。
当时竞争不大,招3人只来了不到10人,第1名和第3名打听后觉得我市工资低,放弃了。
只有第2名的我和替补的北方小伙大龙选择入职。
女生,本地人,实名事业编,市直单位——这是一套现在看来非常匹配且结构牢固的关键词。
而我当时对此根本毫无感觉,只觉得是份专业对口、也还体面的工作,心里对想象中的大城市生活还存有向往。
不管如何,我总要先就业、再择业。
就这样,刚毕业的我“上岸”了,成为了那栋市委大楼里的一名正式员工。
这是宣传部下属的事业单位,我和大龙一进来,就被分到部里不同的科室干活了。
他是男生,被分到迎来送往各路媒体的新闻科,我则被分到了网络科。
那几年网络问政刚起步,市里上百个单位都得在平台上答复网友的投诉和咨询,而我则负责把帖子一件件分派转办、催办。
和各个单位的频繁沟通,硬生生把我从一个听到电话铃声都紧张的“社恐”,锻炼成随手抓起电话都能聊的“社牛”。
这个工作其实非常琐碎,转办和答复都有时限,每天都有新的帖子要流转,也有久拖不决的投诉需要不断沟通,遇到个别推诿的部门更是让人牙痒痒。
这对我一个刚毕业的24岁新人来说,无论在心理适应上还是为人处事上,都是巨大的磨练。
最新评论